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现状剖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现状剖析

章长城执笔[1]

内容提要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做法是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指导下完成的,20多年过去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效果如何,需要加以全面地衡量和评估,本文从技术转移的先进适用程度、扩散创新程度和价值贡献程度三个方面分析转移现状,认为我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引进了一大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适用技术,而且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技术扩散创新效应,使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处在国际技术发展的生态低端,技术变迁的任务很重。

关 键 词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转移  技术引进  以市场换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形成的,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目的。20多年过去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效果如何,需要加以全面地衡量和评估,本文分析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就在于此。但要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现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对某一特定的技术而言,引进作用不仅仅在它本身,还会带来大量外溢效应,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考虑到直接度量技术的困难,结合“以市场换技术”的最终目的,引进技术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可以从技术转移的先进适用程度、扩散创新程度和价值贡献程度三个方面分析转移现状。这样既考察了技术引进本身,又分析了技术引进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保证了分析的现实性和逻辑性。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的先进适用程度

 由于技术先进适用程度的高低是一个比较概念,比较就必然离不开参照系,我们选择历时态的国内技术发展状况和共时态的国际技术发展水平作为两个标准参照系,即从纵向的国内比较和横向的国际比较来展开实证分析。

1、历时态的国内纵向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工业企业为典型,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我国的家电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化纤工业、纺织业、鞋帽服装制造业等,技术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2]根据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商学院1998年的调查显示,在所有转让的技术中,有20%是公司自有的技术革新,30%的技术转让是用以提供一个领先竞争者的地位。这说明,近1/3的技术会是最新技术。另一方面,57%的技术是与竞争者水平持平的,30%的技术是可以跨行业通用的,13%的技术是成熟技术,近3/4的技术是行业专有技术(表1)。[3]

1: 转让给我国的技术的特性

技术的特征

比例

产品

50

工艺流程

9

产品和工艺流程

41

自有技术革新

20

领先竞争者的技术

30

与竞争者相同的技术

57

通用技术(跨行业通用)

30

行业专有技术

70

成熟技术

13

无需更多培训和经验即可通过提供设备和设计转让的技术

17

需要更多培训和长期实践经验才可转让的技术

83

资料来源: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商学院

 再以北京市为例,据调查,北京市工业系统81%的合资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其中59%的企业实现了动态引进,72%的企业达到了国际水平,老企业合资后技术水平平均提高了1220年,大大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4]另据韩国留学生朴商天于20027月至8月期间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9家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所调查的全部行业中回答从母公司转移先进技术的有12家企业,占30.7%。引进成长技术的企业占46.2%,引进成熟技术的企业占23.1%。通过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有76.9%的企业引进成长技术以上的高级技术(表2)。[5]

2:样本企业的技术水平

(单位:项、%

 

制药业

机电业

信息技术

其他制造业

合计

先进技术

5

3

3

1

1230.7

成长技术

2

6

4

6

1846.2

成熟技术

1

2

2

4

923.1

资料来源:《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6]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较高,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我国空白的技术。据中国社科院专家对127家在华跨国公司的调查,入世后,其中65%的企业采用了中国国内的空白技术。[7]一项对北京48家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也表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全部或部分使用国内空白技术的企业占76.3%[8]另一项对日本在华40家企业的调研同样表明,如果将新技术、填补空白技术和先进技术3种类型的企业加在一起,共有39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95%以上。[9] 而根据最新一份对北京市科委认定的48家由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的调查,与国内企业相比,使用填补空白技术的占76.3%[10]

 从发展趋势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的含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外资纷纷加快了对华技术转移,全球主要的电子、电信、制药、石化和发电设备等企业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摩托罗拉公司、诺基亚公司在北京建立十几亿美元的星园,巴斯夫、BP、壳牌都在我国建立了技术最先进的大型石化项目。台湾几乎所有的从事IT产业的大型企业都大规模地在大陆设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已具世界先进水平。[11] 不仅如此,众多跨国公司还出现总部迁都中国热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500强中已有11家企业在北京设立了地区总部,25家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了地区总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已经计划近几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可以预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在华公司纷纷设立,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12]

 从我国的技术基础看,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专业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处在技术生态低端,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非常明显。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引进国外技术十分必要,即使输入的不是一流技术,技术引进仍对我国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况且随着市场换技术博弈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重要战略资源流入我国。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确实存在不少技术水平低、技术转让效果差的外资项目,但外商在华投资的总体技术水平较高或基本令人满意。

2、共时态的横向比较

 从横向国际比较来看,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外资内含的技术档次很低,有些外资本身就没有技术含量。填补空白的技术、产业优化所需的的技术,相当于八、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较少。具体表现在:

    ①港、澳、台等主要投资来源地所含的技术档次较低。据统计,香港、澳门在回归之前,连同台湾,三地的外资企业户数和外资金额曾占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80%。显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们对大陆投资的技术传播效应实质上只起到“二传”作用,加之来自港、澳、台的大都是中小资本,技术档次本身就低,既无多少先进技术,更无可资利用的高新技术。这表明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大部分投资在技术先进性和竞争力水平上是值得怀疑的。

    ②外资产业投向不合理,技术输入结构与我国的需求机构不相适应。从外资投向来看,偏重于技术层次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中小项目,投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很少。资料表明,外资投向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第三产业则集中在房地产业。在工业领域中,外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行业绝大部分是一般性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于第一至第五位的依次是缝纫、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和食品制造业,即使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工业领域,在已批准的电子行业项目中,约有70%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生产线。由此看出,我国急需的行业得不到相应的资本和技术,不急需的技术却有大量的外资流入。[13]

    ③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贡献不足。尽管目前来华投资的许多跨国公司都以高新技术企业自居,但相对于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而言,技术投资严重不足,带来的技术大多数是成熟技术,很少将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带来。同时,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的技术开发能力差,有的甚至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此外,跨国公司为防止其最先进技术的扩散,以绝对控股、外商独资以及跨国并购的形式进入中国。而且企业中较高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基本上来自母公司,他们还会在技术转让方面附加种种苛刻条件。这样,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只是将跨国公司成型的产品拿来生产,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的生产加工基地,成为他们全球经营网络中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14]

3、评析与结论

 如果仅从国内纵向比较的历时态来看,就会得出盲目乐观的结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成就巨大而沾沾自喜;如果仅从国际横向比较的共时态来看,又会得出盲目悲观的看法,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带不来先进技术。这样的研究思路难免有失偏颇,正确的分析应该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纵”、“横”、“变”三个纬度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一方面,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引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使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初步实现了技术追赶型的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综合技术实力与发达国家和人们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技术提升的历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技术跨越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的扩散创新程度

 尽管技术具有内部化使用的倾向,但技术的潜在扩散不可避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必然产生大量的技术外溢效应。仅凭外资项目中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数目及其在国际上的先进性来判断外资的技术进步作用,恐怕有失偏颇。当然详尽地分析技术扩散创新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的扩散创新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但通过研究技术扩散创新的主要途径及其表现也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其现状,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企业间的前后向关联促进技术扩散创新

 当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发生联系时,后者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的产品创新、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从而产生技术扩散创新效应。前后向关联程度可以从产业配套和国产化率两个方面加以衡量。某一类主导产品进入后,迅速形成与之配套的新兴的产业群、产业链,这在汽车、IT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促使我国的产业迅速升级,建立新的产业,增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产业的出口规模,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我国通过吸收外商投资兴办高水平的IT企业,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短短几年迅速建成了大规模的IT制造基地。外商按照自己的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有的提供图纸,有的甚至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15]跨国公司还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

 国产化可分为浅度国产化和深度国产化,根据1998年一份对上海、南京、苏州三地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调查分析,三地约3/4的企业处于浅度国产化阶段,只有1/4的企业处于深度国产化阶段,对对方的技术依赖少。可见,绝大多数行业都处在浅度国产化阶段,说明国产化程度低,我国追求国产化的努力还远未实现。当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别很大。其中,汽车、电子行业的国产化率较高,如上海与德国大众汽车合资生产的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在90年代中期就达到85%以上,HP(惠普)中国公司的国产化率近年来也达到80%以上。[16]

2、市场竞争和技术示范刺激技术扩散创新

 首先,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进入我国后,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加剧了当地的市场竞争,迫使国内企业向它们学习和模仿,并刺激国内企业寻找和使用更新的技术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有效地利用技术和其他资源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当多的案例表明,中国国内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技术的扩散效果也越明显。

 其次,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现代经营方式很快就展示出来,显示出强大的技术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这种技术示范促使国内企业利用各种方法,如通过对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研究和开发,或雇佣在跨国公司工作过、接受过培训的员工,间接获取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和工艺,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并通过边干边学进行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吸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能力。[17]中国的许多产业,都是通过向外商投资企业模仿和学习,获得成长和创新。如传统产业中的纺织业,新兴产业中的网络、计算机和一些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其中最典型的有联想集团、华为集团以及一些新兴网络公司。

3、人力资本流动带动技术扩散创新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本土化,为了实现人才本土化,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加强了对我国员工的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生产性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摩托罗拉中国分公司1997年培训投资超过500万美元,开设了一系列高级管理培训项目(MBA课程等),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同年,还耗资300万美元派遣300名员工到海外培训。资料显示,目前摩托罗拉公司68%的公司经理由本地人员担任。而惠普(中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程度更高,绝大部分公司经理由经过培训的当地人员担任。当这些掌握了先进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员工流向国内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其在跨国公司工作时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也随之外流,从而产生技术扩散创新效应。随着我国经济活力的增加,这种“跳槽”就愈加普遍,技术扩散创新效应也更显著。

4R&D中心的设立加速技术扩散创新

 1997年微软在北京投资8000万美元设立中国研究院后,跨国公司纷纷加快在华投资研发机构。据中央电视台的最新报道,到2004年下半年,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R&D中心已超过600多家。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有望成为新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跨国公司R&D中心的设立对中国有较强的技术扩散创新效果。首先,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入可以弥补我国企业R&D资金的严重不足,有望产生一批契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技术成果。如IBM中国研究中心就在IBM研究实验室50年研究成果和27年语音识别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语音识别系统。其次,有利于培育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了保证研发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跨国公司必然要在国内招兵买马,雇佣一些优秀科研人才。在研发工作中,通过专业培训、研发合作、直接交流、人员互访甚至人才的合理流动等形式,能有效提高中国科研人才的研发水平。第三,可以间接提高国内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发能力。与逆向工程、干中学等方式相比,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活动已进入技术深度开发阶段,有利于中方研发人员接触和了解其最先进的技术诀窍,假以时日,这些不可言传的知识就会扩散到中国的其他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从而带动国内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第四,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国内企业的研发机制。跨国公司在华R&D中心的广泛设立,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新颖的研发理念和研发机制,对国内企业研发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有一种强大的辐射效应与示范作用。总之,跨国公司在华R&D中心的纷纷设立提高了中国创新系统的活力,从而为中国企业技术及产业技术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研究与发展基础。

5、评析与结论

 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技术扩散创新效应,特别是在工业领域,但服务业扩散创新效果非常有限。就工业领域而言,不仅在很多行业内部扩散效果明显,而且技术扩散已开始越过行业界限,管理方法的扩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纯技术扩散。当然,技术扩散并不代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事实上,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依然十分薄弱,技术创新效应比技术扩散效应要缓慢的多,大批行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的价值贡献程度

1、技术引进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横向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1年,化工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国有企业的3.3倍,电子行业为1.25倍,机械行业为2.32倍(表3)。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呈大幅上升趋势。1978

3 2001年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S

外商投资企业(F

倍数(F/S

化工

38432.74

128746.5

3.349918

电子

99743

125141

1.254634

机械

44770.46

103846.1

2.319522

轻工

258717.3

58899.52

0.22783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8]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03/人,而到了200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到14211/人,为前者的15.7倍。一、二、三产的同比倍数分别高达12.1倍、13.3倍和9.5倍(表4)。

4 19782002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1978

1989

1997

2002

903

3056

10615

14211

第一产业

360

1273

4079

4371

第二产业

2513

6077

22495

33929

第三产业

1760

5334

12494

1665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制作[19]

 综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正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大幅提高了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尽管不排除国内自主技术创新的贡献,但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是主要的。

2、技术引进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以市场换技术”实施以来,外资流入带来的先进技术以及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直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为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拉术和设备,更新改造了钢铁、机械、轻工、煤炭、石油化工等一大批传统工业,促进了这些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扩大了新产品的生产能力。第二,淘汰了落后生产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方向转变,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变,全面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第三,吸收外资兴办的—些技术密集型项目,培育发展了微电子、核能、计算机和软件、宇航、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第四,促进了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分工与搭配,加工工业逐步形成了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的有序关联。[20]第五,外商在第三产业的投资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房地产、金融租赁产业等。

3、技术引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从1985年至2002年,中国在所有市场上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中国出口强劲增长的基础,在此期间,中国的市场份额从不足2%上升到6%以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增长则更为显著。报告还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出口增长特别是高技术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认为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世界贸易的大赢家,主要是得益于外国子公司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贡献。[21]最新出版的《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也持同样的观点,报告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

5: 中国和世界贸易总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中国占世界的比重(%

在世界的位次

占世界贸易总额

占世界出口总额

贸易总额

出口额

1998

3.0

3.4

11

11

1999

3.1

3.5

9

9

2000

3.6

3.9

7

7

2001

4.0

4.3

6

6

2002

4.7

5.1

5

5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22]

变化,2002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上升到4.7%,在世界各国出口排名中列第五位(表5)。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创纪录的8512.1亿美元,比2002年净增2304亿美元,增长37.1%,为198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报告在分析出口增长的原因时,承认在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和科技含量提高方面,外资企业发挥了显著作用。报告列举数字称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从1996年的59%上升到2001年的81.5%2003年前11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更是占了84.93%[23]结合上述两个报告的分析,不难发现技术引进在促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中的作用。

4、技术引进实现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成功改组改造

 国有企业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原有国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为母体,建立了许多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多年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逐步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据对121家以国有企业为母体组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的调查,与全国同行业相比,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高和较高的占92%,一般和较低的仅占8%;产品或服务竞争力高和较高的占84%,一般和较低的仅占16%。以北京市工业系统为例,81%的合资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其中59%的企业实现了动态引进,72%的企业达到了国际水平,老企业合资后技术水平平均提高了1220年,大大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4]其次,逐步提高了国有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不少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迈入国际水品的行列。例如船舶出口以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消费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此外,技术引进还刺激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

5、技术引进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发展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是一个连续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包括技术的运用、改造、创新,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由于社会大众的广泛、连续、持久的参与、体验和认知,必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多种影响。具体而言包括:

    ①文化进步效应。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有助于放眼世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有助于及时掌握国外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经验,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②政治发展效应。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反作用于政治生活,推动利益意识的觉醒、民主观念的普及、法制体系的健全、市民社会的成长乃至政治制度的变革,提高政治文明水平。

    ③收益递增效应。技术的进步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就业机会增多,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社会福利增加。具体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上,根据张更鑫博士的定量研究,技术引进对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N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5]

    ④国家安全效应。尽管引进的技术很少能直接用于国防工业,但对国防工业体系的上游产业却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技术的外溢也会间接作用于国防工业,从而对国家安全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保障效应。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现状的总体评价

 通过上面的多维分析和透视,我们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我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引进了一大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适用技术,而且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技术扩散创新效应,使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初步实现了技术追赶的跨越式发展,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等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个主要动因。但由于我国起点低、基础薄,引进技术的效果与发达国家和人们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一段差距。一方面,技术引进的产业布局、行业投向和地区结构等严重失衡,国内的技术势差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另一方面,引进的成熟技术居多,先进技术的比例过低,特别是我国急需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更为致命的是,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过于薄弱,目前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总之,我国仍然处在国际技术发展的生态低端,技术变迁的任务很重。

 

 

注释:


[1]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lCJL005)资助,课题主持人为汪前元教授。

[2] 王志乐:《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3] 胡景岩:《论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122123页。

[4] 王洛林等:《中国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5] 先进技术是指投资国母公司使用的同等技术或技术时差在2年以下的技术;成长技术是指技术时差在2年以上4年以下的技术;成熟技术是指技术时差在5年以上的一般技术。

[6] (韩)朴商天:《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3年,第78页。

[7] 林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反思》,《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9期,第25页。

[8] 江小娟:《内资不能替代外资》,《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3期,第4页。

[9] 王冬云:《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第46页。

[10] 转引自王雪峰、徐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1期,第26页。

[11] 胡景岩:《论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12] 张玉杰:《技术转移——理论·方法·战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

[13] 王家庭:《“以市场换技术”还能走多远》,《中国经贸导刊》1998年第17期,第26页。

[14] 郑新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4月,第4546页。

[15] 胡景岩:《论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4页。

[16] 张燕生、陈长缨:《加速外溢与扩散——中国从外商直接投资获取的知识外溢效应》,《国际贸易》2000年第12期,第39页。

[17] 吴林海、吴松毅:《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6263页。

[18] 转引自胡景岩:《论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85页。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20] 下游产业是指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加工业,中游产业是指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的加工业,上游产业是指为中游产业提供原材料的加工业。

[21]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48149页。

[22] 转引自张幼文、黄仁伟:《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23] 张幼文、黄仁伟:《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9210页。

[24] 王洛林等:《中国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25] 张更鑫:《技术转移机制与中国拓展技术贸易的对策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 胡景岩.论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 王洛林等.中国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韩)朴商天.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3.

[4] 林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反思(J).统计与决策,2002(9).

[5] 江小娟.内资不能替代外资(J).国际贸易问题,2000(3).

[6] 王冬云.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0(3).

[7] 王雪峰,徐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J).科技与管理,2002(1).

[8] 张玉杰.技术转移——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9] 王家庭.“以市场换技术”还能走多远(J).中国经贸导刊,1998(17).

[10] 谢 洁.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扩散的研究(J).投资研究,1998(12).

[11] 张燕生,陈长缨.加速外溢与扩散——中国从外商直接投资获取的知识外溢效应(J).国际贸易,2000(12).

[12] 吴林海,吴松毅.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3]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4] 张幼文,黄仁伟.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张更鑫.技术转移机制与中国拓展技术贸易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1997.

[16] 王志乐. 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版权申明: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如需转载和引用本站已公开发表的文章,请注明原始出处,以当期纸质媒体为准。谢谢您的支持!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thanks for you surpport